中國教育在線
中國教育在線
2024人工智能與教育發(fā)展大會在青島舉行
2024-07-17 15:51
中國教育在線
作者:

  7月16日—17日,2024人工智能與教育發(fā)展大會在青島舉行,主題為“新智能·新學習·新未來——人工智能下的教育大趨勢”。本次大會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、青島市海爾教育發(fā)展基金會主辦,DLC中國深度學習中心、青島海爾學校承辦,青島市教育學會協(xié)辦。

  在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嶄新時代,人工智能正深刻地影響著教育的面貌。我們正站在一個全新的教育十字路口,ChatGPT等前沿技術的出現(xiàn),無疑加速了教育模式的轉型。為了在這個變革時代中找準方向,推動教育創(chuàng)新,引導教師適應新技術,培育學生的未來競爭力,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聯(lián)合青島市海爾教育發(fā)展基金會發(fā)起舉辦了本次大會,在青島海爾學校舉行。

  大會上,中外學者共同探索當前AI在教育中的應用現(xiàn)狀、分析危機與挑戰(zhàn),分享國際教育界面對AI的見解和策略,為教育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注入新思維,深入討論如何利用AI進行課程創(chuàng)新、實現(xiàn)個性化教學以及智能評估,從而催生更多新穎的教學方法和解決方案。這不僅是一場理論的碰撞,更是實踐與創(chuàng)新的對話。

  張志勇:人工智能時代教育變革的走向


 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、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張志勇談到,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,重構人類社會的科技、生產、經濟、文化、生活的各個領域。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,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,更好地進行班級管理、智能輔導、智能教學、智能評估、智能管理等等。同時,也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課程和學習場景。

  不過,我們也要看到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面臨的風險、困難和挑戰(zhàn)。

  在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這場技術革命面前,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一把雙刃劍,既要看到機遇,也要應對挑戰(zhàn)。

  張志勇表示,我國的教育面臨“錢學森之問”、“呂型偉之憂”、“加德納之問”、“錢穎一之憂”這四個挑戰(zhàn)。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,為教育使命的變革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。這說明基于個體差異的更加公平的個性化教育時代到來了。人類社會幾千年的教育,追求的一個夢想,就是孔子所提倡的“有教無類”、“因材施教”。越是個體的,越是差異的,越是公平的。

  在社會變革面前,教育如何改變?張志勇認為,在未來的社會發(fā)展中,教育應該注重培養(yǎng)學生的價值觀、是非判斷能力、創(chuàng)新能力、創(chuàng)造力和情感教育,重視建構機器智能高度發(fā)展后的社會倫理道德體系。這些將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環(huán)境,并在其中發(fā)揮積極作用。

  未來社會的不確定性更加需要培養(yǎng)具有創(chuàng)造性的個體,虛擬特性需要培養(yǎng)人類在真實世界中交際和社會情感的能力,未來社會的非組織化和數字化更需要培養(yǎng)人的自主規(guī)劃其自主管理能力和數字生存能力,未來社會更加需要培養(yǎng)具備幸福生活能力和具有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人。

  未來出現(xiàn)了人與智能化的對話,這將會改變我們教育的形態(tài)。在教育領域,人工智能將創(chuàng)造新的教學模式。傳統(tǒng)的二元結構——教師與學生,將轉變?yōu)槿Y構——教師、機器與學生。機器將成為智能助教、學伴或導師,與師生共同學習、共同成長。

  人工智能的發(fā)展正在深刻改變教育的面貌,在學習方式和管理評價方面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將創(chuàng)造許多新的教育場景,支持和賦能新的教育方式個性化學習,帶來沉浸式學習體驗,實現(xiàn)游戲化學習、社交化學習、協(xié)同式學習、自主型學習、問題驅動式學習與項目探究型學習。教育可以伴隨式、表現(xiàn)型、行為評價,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效果。

  張志勇談到,過去教師的勞動是個體化勞動,是在應試教育下的競爭性勞動。因為有這樣一個網絡世界的支持,未來教師專業(yè)生活呈現(xiàn)出新形態(tài),同處在一個專業(yè)共同體里,教師的教學方式轉入團隊勞動和協(xié)同教學。教師勞動出現(xiàn)新特征,利用新的技術工作更加智能化和創(chuàng)新化,更加考驗教師的創(chuàng)新能力。此外,教師成為學生學習與發(fā)展數據研究者。過去教師們研究的是教材、課程標準,而今需要不斷研究學生教和學產生的大量數據,來迭代教和學,來研究學生發(fā)展的規(guī)律。

  孫先亮:人工智能賦予基礎教育新的特點


  海爾學校校長孫先亮稱,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(zhàn),它不僅是技術上的變革,更是對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的深刻重塑,作為塑造未來人才,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引擎,教育正站在變革的十字路口上。此時,真正教育人的唯一姿態(tài)是以未來看待今天的教育,主動思考、積極探索未來教育的發(fā)展之道。

  孫先亮認為,人與人工智能的關系將是未來時代的重要關系,傳統(tǒng)教育教給學生的是用一統(tǒng)的方式、一統(tǒng)的目標、一統(tǒng)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進度,已經無法適應人工智能時代下,學生發(fā)展和成長的需求,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價值正在被重構,培養(yǎng)出能駕馭技術的自主人尤為重要,為此,學校教育要主動擁抱變化,重視培養(yǎng)學生的道德能力、終身學習能力、創(chuàng)造創(chuàng)新思維能力,加快對于教育生態(tài)的迭代,具體建議從以下六個方面考慮。

  一是學生的個性化。這不僅體現(xiàn)在人工智能時代給學生帶來的開放環(huán)境和平臺,重要的是教育人要思考孩子未來的發(fā)展。是否應該在學校的教育場景中給學生創(chuàng)造更多充分彰顯自己的機會和條件?是否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個性特質的時候,也能夠尊重別人?能不能讓天賦成為支撐自己發(fā)展,走得更遠更好的基礎?

  二是教師創(chuàng)客化。人工智能時代,教師會不會被取代?在不斷學習和發(fā)展中創(chuàng)新教育模式,給學生提供個性化發(fā)展支持的老師,是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的。

  三是教育平臺化。真正好的平臺讓學生能成為優(yōu)秀的人。平臺就是資源的匯聚地,是好的學習方式的匯聚地,是好的教育理念的存在地。孩子在這里培養(yǎng)能力,發(fā)展個性,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系,提升社會情感能力,這就是平臺帶給孩子的意義。

  四是師生零距離。傳統(tǒng)學校教育中,師生之間的互動答疑可能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,但是今天在技術的支持下,這種界限應該被打破,人工智能要改變人和人之間時間和空間關系,師生之間的連接,變得隨時隨地開展。

  五是資源無邊界。未來學校的發(fā)展,最重要的是匯聚資源的能力。人工智能時代下,學生需要的不應該只是已知的知識,學校要匯聚充分的資源,為學生打造無邊界的學習支持,支持學生去創(chuàng)造新知識。

  六是價值無限度。未來的時代,學校能帶給孩子什么,孩子需要什么,這兩者的對接或者說匹配才恰恰是能給孩子創(chuàng)造無限價值。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,他們的潛力和價值是無限的。因此,教育應當鼓勵孩子們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,不受任何限制地發(fā)揮自己的才能和創(chuàng)造力。學校應當成為孩子們成長的搖籃和創(chuàng)新的孵化器,為他們提供無限的可能性和機會。

  孫先亮認為,人工智能時代下,學校教育要塑造一種熱帶雨林生態(tài),讓每個人都展現(xiàn)自己最擅長的東西,讓每個學生都呈現(xiàn)出自己的樣態(tài),各得其所,各展其長,和諧共生。

  程介明:教育創(chuàng)新并不一定與科技有關


  “隨著社會的變化,人們的消費觀念從滿足生活需求轉變?yōu)樽非笙M欲望,生產方式從大規(guī)模生產轉向小批量、多品種的生產,組織結構從大型、層級分明的科層制轉變?yōu)殪`活、扁平的小型結構,職業(yè)模式也從長期投入轉變?yōu)槎唐凇⒓媛毜墓ぷ鞣绞??!毕愀鄞髮W原副校長、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程介明表示,當下,信息碎片化、工作個人化,社會需要自信、從容、有尊嚴的一代。

  程介明稱,今天的學校是工業(yè)社會鼎盛時期的產品。工業(yè)社會的教育制度化了,學生要服從教育制度,分數在塑造我們學生的價值觀,單靠學歷,難以一生受用。

  先進科技,不會代替學生讀書,卻可以代替學生寫讀書報告。程介明提到,若是考試允許使用手機,考試制度能不崩潰?用手機獲取知識,已是生活常態(tài),考試方式豈非病態(tài)?

  如果學生被困在抄襲、作弊的層面,他們可能會采取逃避、恐懼、偷懶或取巧等策略來應對,學生可能會成為技術的被動接受者,而不是積極、自信的使用者。

  程介明認為,人工智能的發(fā)展減輕了老師的工作負擔,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,但教育創(chuàng)新并不一定與科技有關。把學習還給學生,融化在學生的生活之中,并不局限于科技的運用,學校所賦予學生的自主學習、自由空間在這其中起著關鍵性作用。

  方厚彬:技術能力并不是衡量優(yōu)秀教師的標準


  哥倫布州立大學數學教授,中國深度學習中心主任方厚彬認為,技術分為技術和應用,作為老師,沒必要把自己變成工程師,應用好產品即可。在教育中,技術是服務于教育的工具。教師的專長和所掌握的技術應該融入到教育過程中,以促進學生學習和發(fā)展。即使在沒有技術支持的傳統(tǒng)課堂中,教師也可以通過創(chuàng)新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推動教育的發(fā)展。

  方厚彬談到,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(yǎng)全面發(fā)展的人才,包括創(chuàng)新人才,但并非所有學生都將從事AI領域的工作。教育應關注學生的幸福生活能力、人際交往能力和人文素養(yǎng),這些是學生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。同時,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專長和教學風格,技術能力并不是衡量優(yōu)秀教師的標準。非技術專業(yè)的教師同樣可以成為優(yōu)秀的教育者,通過自己的專業(yè)知識和教學方法來影響學生。

  Roger Coe:人工智能讓人類有更多精力追求精神上的滿足,但也有風險


  獨立跨學科學者Roger Coe從人工智能與人類未來發(fā)展的視角出發(fā),強調了教育在塑造全球公民和平衡技術進步中的重要性。

  Roger Coe認為,人工智能可以解放人類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,使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追求詩歌、音樂、藝術等精神層面的滿足,從而探索生命的智慧。技術的發(fā)展也可以幫助人們跨越語言和地理障礙,促進全球范圍內的文化交流和理解。

  Roger Coe提醒到,雖然人工智能帶來了便利,但人類也要避免過度依賴人工智能,以免失去自我決策的能力和人類特有的創(chuàng)造力。如果人工智能的發(fā)展超出人類的控制,可能會帶來不可預測的風險,甚至威脅到人類的生存。

  Roger Coe談到了教育要培養(yǎng)世界公民的重要性。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,更重要的是培養(yǎng)學生的全球視野、跨文化溝通能力和社會責任感,使他們成為能夠參與和貢獻于全球社會的公民。

  Patricia Lim:美高科高(HTH)注重培養(yǎng)學生何種能力


  美高科高(High Tech High School,簡稱HTH)創(chuàng)辦于2000年,是一所位于美國加州圣迭戈市的創(chuàng)新型學校,以其獨特的項目式學習方法而聞名。美高科高(HTH)PBL專業(yè)培訓師Patricia Lim應邀參加此次大會。

  Patricia Lim介紹了HTH如何通過創(chuàng)新的教學方法培養(yǎng)學生的深層次思維技能、學習和協(xié)作技能,以適應21世紀的挑戰(zhàn)和需求。

  Patricia Lim談到,在新的時期學生仍然需要掌握基礎學科知識,如文學、歷史、數學和科學等內容知識,這些專業(yè)知識為學生提供理解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和框架,以便在實際生活中應用。

  Patricia Lim強調了對學生協(xié)作能力、溝通能力、批判性思維能力、解決問題能力、自主學習等能力的培養(yǎng)。她還認為,學術心態(tài)不僅關乎學術成就,而且涉及到更深層次的情感和信念。HTH通過將學習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社區(qū)緊密聯(lián)系起來,幫助學生建立起對自己所在環(huán)境的認識和情感聯(lián)系,通過實際操作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成果,增強獲得感。

  李志民: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關鍵是觀念轉變、機制轉變


  人工智能(AI)技術正逐步滲透到各行各業(yè),教育領域也在這場技術變革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轉型。從深度重塑傳統(tǒng)教育模式,到精心打造個性化學習路徑,AI技術正引領著一場教育的深刻變革。

  原教育部科技發(fā)展中心主任、中國教育發(fā)展戰(zhàn)略學會副會長兼人才發(fā)展專業(yè)委員會理事長李志民提出,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關鍵是觀念和機制的轉變。

  李志民表示,如今的學生已經是與網絡共生的一代,是地地道道的互聯(lián)網原居民,他們可以熟練地借助網絡生活,本能地通過屏幕學習。而60后、70后的人的習慣是書本學習。觀念的差異很難短時間內彌補,由此對人工智能+教育的影響不能小覷。

  在教育教學中,如果學生不能自由選擇修學科目和講課教師,如果學分不能互認,學位不能等價銜接,人工智能+教育很難發(fā)揮其最大效益。我們需要盡快研究制定教學資源的上網認證標準,要針對經過認證的教學類資源制定網上學習效果評價標準,要制定課程微證書發(fā)放辦法等等。

  李志民稱,師資的培訓和發(fā)展是確保教育數字化轉型成功的重要因素。教師需要掌握新的教學工具和方法,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。加強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,培養(yǎng)一支具備數字化教學能力的教師隊伍。

  同時,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還需要建立多元化、過程性的教育評價體系,充分利用數據分析技術優(yōu)化評價過程。

  蒲戈光:人工智能社會,人文科學將會強勢回歸


  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應用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引發(fā)了社會的廣泛討論和擔憂。對于人工智能技術在某些教育場景被禁止使用、將弱化學生的學習能力、將取代教師、會瓦解學校這些情況和擔憂,華東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軟件工程學院執(zhí)行院長蒲戈光給了否定的回答,他認為這些都是技術陷阱,大可不必擔心。

  “學生到底是否使用ChatGPT做作業(yè)我并不關注,因為即使沒有ChatGPT,學生也可以抄作業(yè),這無法禁止。歷史經驗也證明,教師傳遞知識,效率一定是最高的。學校它不僅僅是一個傳授知識的場所,也是社會活動的場所,只要人工智能技術沒有變成一個有機體那樣,它永遠不可能取代學校?!?蒲戈光認為,所有的技術都是為人類服務的,只要利用好人工智能技術,一定會為教育服務。

  蒲戈光認為,人工智能技術對教育的沖擊依舊很大的,研究型人才將占主導地位。比如,外科醫(yī)生可能會被替代,因為有達芬奇手術機器人,翻譯可以被替代,因為有機器可以實時翻譯。

  未來,研究型人才是行業(yè)進化的核心推動力,并在社會關系進化中處于優(yōu)勢地位。蒲戈光談到,人工智能環(huán)境下教育需要去培養(yǎng)研究型人才、設計型人才。中國傳統(tǒng)教育界重理輕文,大家覺得文科不重要。但是我個人恰恰相反,我覺得在人工智能社會,人文科學將會強勢回歸,因為它是真正研究性的科學,它沒有一個標準答案,人類可以不斷探索,比如在美學方面,在藝術方面,在人文、社會、哲學。

  陸慧英:未來的學習應該是產出性的學習


  我們被人工智能支配?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陸慧英認為,學習人工智能、向人工智能學習、提供新的學習方法,擴展學習能力、幫助我們理解人類學習是人工智能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。

  她指出,未來的學習應該是產出性的學習,是跨學科的團隊協(xié)作,是一個動態(tài)、互動、多元化的過程,培養(yǎng)能夠適應快速變化,對國家和社會有責任感的人。

  陸慧英還介紹了香港在2023年推出的一項針對初中生的人工智能課程改革。這個課程單元名為“初中人工智能課程單元”,由教育局負責推出,旨在加強中學生對人工智能(AI)的理解和應用能力。課程內容包括人工智能的基礎知識、倫理問題、計算機視覺、計算機語音和語言處理、虛擬現(xiàn)實等。課程的設計不僅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,還包括了一系列實踐活動。

  蔣里:人工智能時代最重要的能力是人+人工智能的能力


  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、機器人與未來教育中心主任蔣里在大會上分享,根據牛津大學的一個報告研究,在未來的10-20年里,人工智能機器人會替代人類很多工作,美國的47%的工作以及中國77%的工作是比較危險的。美國勞工部還提到了一個報告,稱當前的小學生未來要從事的工作中有65%現(xiàn)在還不存在。

  蔣里提出,這就給教育界提出了一個巨大的考驗,我們現(xiàn)在已經進入人工智能時代,人工智能時代人的能力,跟以前不太一樣。

  現(xiàn)在的學校絕大多數培養(yǎng)的就是人單打獨斗的能力,考場上不讓帶計算器,認為帶上了計算機,考試便沒有意義,但人工智能時代最重要的能力是人+人工智能的能力。蔣里舉例稱,“鋼鐵俠”其實就是人+人工智能的典范。托尼·斯塔克的鋼鐵俠戰(zhàn)衣帶給他力量、速度,讓他擁有超凡的能力。

  蔣里曾做過一個調查,如果讓你選擇一位老師,你是選擇人工智能老師還是人類老師?結果令他詫異。選擇人工智能老師的學生超過一半。這些學生給出的原因是,人工智能老師情緒穩(wěn)定,對所有學生可以一視同仁,人工智能老師可根據學生興趣和學習風格提供定制化教學內容,可隨時為學生提供幫助,不受時空限制等。不過學生們也表示,人類老師在情感交流、個性化指導等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優(yōu)勢。

  李政濤:人機矛盾,是未來人類社會面臨的主要矛盾


  人工智能來了,不可阻擋,呼嘯而來。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呢?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、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李政濤在線上進行了分享。他認為,新的技術成為人類社會發(fā)展的決定性力量。

  人工智能帶來新技術。人工智能推動了各種新技術的發(fā)展,例如機器學習、深度學習、自然語言處理等,這些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存和發(fā)展方式,但也引發(fā)了對技術異化的擔憂。

  人工智能帶來新工具。ChatGPT和Sora等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改變了人們的溝通、學習和工作方式,也帶來了對信息過載和技術依賴的挑戰(zhàn)。

  人工智能帶來新能力。隨著新技術和新工具的出現(xiàn),人們需要學習和掌握新的能力,例如使用AI工具進行創(chuàng)作、分析和決策等,這要求人們不斷學習和適應新技術。

  李政濤表示,人工智能也帶來了新挑戰(zhàn),新機遇。人機矛盾,是未來人類社會面臨的主要矛盾。其產生的根源還是在于人機競爭。

  人工智能替代人類從事一些重復性、低技能的工作,引發(fā)了人們對失業(yè)和技能轉型的擔憂。同時,人類也在不斷學習和適應新技術,尋求與之共存和競爭的方式。人類對人工智能工具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,引發(fā)了人們對技術依賴的擔憂。人類需要警惕過度依賴技術,并保持自身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。

  人工智能的發(fā)展帶來了倫理和安全問題,例如數據隱私、算法偏見、人工智能的責任歸屬等。人類需要建立完善的AI倫理規(guī)范和安全機制,確保AI的發(fā)展符合人類的價值觀和社會利益。

  人工智能也帶來機遇。第一大機遇,凸顯未來價值的機遇,強調教育者需要具備預測、解釋、展望和建構未來的能力。第二大機遇,創(chuàng)造新質教育的機遇。新質和未來式教育不可分離,未來式教育因為有了人工智能,已經撲面而來了。第三大機遇,培育新質之人的機遇。新質之人既勤奮,又有志趣。新質之人,是既能跨界,又能超界的人。在超越人工智能過程中,人類也實現(xiàn)自我超越和進化。

  曹培杰:未來的教師要成為讀懂學生、重組課程、塑造品格、聯(lián)結世界的“大先生”


  中國教科院數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曹培杰表示,當前技術的發(fā)展給老師帶來的挑戰(zhàn)是前所未有的,以知識講解為核心的教學會越來越多地被技術所替代,誰學得快誰就是老師,“知識就是力量”將被改寫。

  曹培杰認為,未來的教師不是教學的師傅,應該成為讀懂學生的分析師。在班級授課之中,把學生當作集體,而非個體,將學生視為有鮮明個性和獨特稟賦的學習者。教師要主動適應教育變革,利用新技術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(tài),高度重視非認知狀態(tài),包括動機、習慣、品質、價值觀等,這是影響學生長遠發(fā)展的重要因素。

  未來的教師應該成為重組課堂的設計師。過去,我們將課程變成教材,學生陷入知識的具體細節(jié)無法自拔。未來,將會注重知識的完整結構,讓學生擁有整合的知識觀。

  未來的教師是塑造品格的工程師。傳統(tǒng)教育由于過于強調效率,學校變成了冷冰冰的“教育工廠”,教師變成了工廠里的“機器操作員”,學生的完備人格和良好品質受到忽視。未來教師將從“經師”轉向“人師”,更加注重精神提升和價值引領。

  雖然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教師完成許多工作,但它無法替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。人類情感的復雜性和微妙性使得它們難以被轉化為計算機程序代碼。因此,未來教師的角色將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,更重要的是成為充滿愛心的引導者和陪伴者。

  未來的教師是聯(lián)結世界的規(guī)劃師。過去,學校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圈子,由于優(yōu)質資源的稀缺,注定只能被少數人壟斷。未來,學校勢必走向開放,任何可以提供高質量教育資源的人都是教師。

  未來教師不應成為搬運知識的“教書匠”,而要成為讀懂學生、重組課程、塑造品格、聯(lián)結世界的“大先生”。

  7月16日下午,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、青島海爾學校、青島市海爾教育發(fā)展基金會一同發(fā)起的“未來教育實驗室”在2024人工智能與教育發(fā)展大會上啟動。該項目旨在通過匯聚國內外教育界、AI技術領域優(yōu)質資源,搭建起未來教育實踐與研究的平臺,融合各界力量,共同分析未來教育的趨勢及應對策略,致力于把學術研究的精華轉化為教育實踐,探索符合時代需求的教育理念與方法,發(fā)揮引領和輻射作用,為培養(yǎng)創(chuàng)新型未來人才奠基,推動未來教育變革發(fā)展。

  17日上午,參會人員參觀了海爾卡奧斯生態(tài)展和海爾文化展。海爾卡奧斯生態(tài)展是海爾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最佳實踐,讓教育工作者走近產業(yè),了解最新前沿技術應用,也為未來教育的變革探索提供有力支撐。

免責聲明:

① 凡本站注明“稿件來源:中國教育在線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本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(xié)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本站協(xié)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中國教育在線”,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
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(yè)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(lián)系。

相關新聞
中國教育在線 2024-06-19 17: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