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編專欄
廣東某高校1477人未報到,說明了什么?
文 / 陳志文
2024-10-23
伴隨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,被高校錄取卻不報到的現(xiàn)象越來越普遍,包括著名985大學在內(nèi),幾乎所有高校的報到率都不是100%。

  近日,廣東某高校公示1447名新生未報到的消息沖上熱搜。面對各方輿論,學校不得不發(fā)出澄清聲明,強調(diào)了兩點,第一,公示不報到新生是規(guī)定動作,其中有709人是專升本學生,非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普通高考錄取學生,一些甚至已經(jīng)參加工作;第二,總報到率在90%左右,和其他高校相比屬于正常范圍。

  事實上,伴隨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,被高校錄取卻不報到的現(xiàn)象越來越普遍,包括著名985大學在內(nèi),幾乎所有高校的報到率都不是100%,只是程度的差異。2020年,東北大學就曾因公示50多名新生未報到被輿論關注。即便是頭部的清華北大,也無法保證100%報到率。

  一般來說,??茍蟮铰势毡榈陀诒究?,地方普通高校低于著名大學。尤其是高職高專院校,近年報到率普遍較低。2019年高職“大擴招”,為確保招到100萬人,當年的招生計劃是116萬,顯然是按報到率倒推的,以此可以推算出當時高職院校的報到率約為85%。

  為什么不報到?不滿意!

  比如選擇復讀,爭取一個更好的文憑,或者徹底放棄讀書進入社會工作。在精英教育時代,一張文憑就意味著體面的工作,但1999年大擴招以來,高等教育迅速進入普及化時代,2024年全國高校畢業(yè)生達1179萬,占城鎮(zhèn)新增勞動力的90%,幾乎人人都有一張大學文憑。

  這時,有一張大學文憑未必就有一份體面或者說滿意的工作。大家自然就會思考,要什么樣的文憑?這種文憑的價值是什么?于是,就普遍出現(xiàn)了被錄取不報到的情況。

  相關部門并沒有披露過不報到學生有多少,但很多省市均會在9月大學新生報到入學后,根據(jù)具體報到缺額情況,進行一次“補錄”,即有一些新生是10月才入學的。從這一點可以看出,被錄取不報到的,絕非個案,而是一批人。

  在同一層次的學校中,民辦高校報到率普遍低于公辦高校,主要原因則是學費。

  因為特殊的原因,我國公辦高校曾經(jīng)在20年里不允許調(diào)整學費,一些公辦高校學費僅4000元/年左右,高一些的也僅有7000余元/年,即便清華北大,也僅5000多元/年。但民辦高校不同,由于缺乏財政支持,學校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學生學費,因此民辦高校的收費遠遠高于公辦高校。比如此次輿論漩渦中的這所高校,一般專業(yè)的學費就逼近4萬元/年,這個數(shù)字基本等于國家培養(yǎng)一個大學生的財政成本。

  在這筆“巨款”面前,大家都開始思考:是否值得?除了錢,還有時間,即機會成本。如果花這么多錢,這么多時間,也不能確保將來有一份體面工作,是否值得去讀?

  而對于公辦學校,過低的門檻,往往讓我們忽略了這一點。就如我們面對低價格的東西,容易沖動消費一樣。

  從這一點來講,絕對是一種進步。高等教育普及化后,給了大家上大學的機會,但是否必須上?是否適合?我們的確需要思考一下,而不是簡單的盲從。

  我們也必須逐漸適應這個變化。從公眾角度,不必大驚小怪,這不是一所學校的困境,未來不報到的學生會更多。從高校角度,需要明白,高等教育已經(jīng)變成了“買方”市場,我們必須靠質(zhì)量,尤其是就業(yè)質(zhì)量贏得考生,而不只是一張文憑,否則,他們寧愿不要。

  只是在這場競爭中,民辦高校因為財政支持的劣勢地位,被推到了前排。伴隨生源的快速下跌,公辦學校也必然難逃厄運——如果不解決質(zhì)量問題,學費便宜,也未必上!因為選擇會越來越多,因為還有時間成本!

簡介
陳志文,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,多年重點從事教育改革與治理研究。
聯(lián)系
手 機 掃 碼 查 看